圖片來自pixabay
我生活在南京,這座城市有一道大眾小吃叫做“小煮面”,做法是取一口小鍋,煮上一鍋水,待水將開未開之際,將面條、肉絲、豬肝片、皮肚、榨菜絲、小青菜、木耳、西紅柿片等多種原材料放入,然后再加入鹽、姜、油、雞精等調味料,精煮8-10分鐘即可。小煮面佐料豐富,面條爽滑筋道,湯口濃重,所以廣受市民的熱愛,做小煮面的餐館也是遍布城市各地。然而小煮面也是很考較廚師手藝的一道吃食,若原料不夠新鮮、調味配比沒有特色、火候控制又不到位,那做出來的小煮面會口感綿軟、湯口渾濁、味道失衡,所以好吃的小煮面館,向來是門庭若市。
其中有一個現(xiàn)象很讓我感興趣:一家面館的店門口,常年停著各式豪車,寶馬奔馳奧迪都算平常,保時捷賓利也并不少見,均是食客開來的。但這個面館有個特色,就是環(huán)境差,極其差,桌子四張,每張桌子僅夠坐4人,其他人怎么辦呢?小煮面出鍋時極燙,萬萬不能端著吃的,于是老板娘會搬出若干個四腳凳子,再拿出若干個極矮的小板凳,每個食客一張四腳凳,用來放面碗,一張小板凳,用來坐,往往在店門口排成一字長條。甭管你是開桑塔納的還是開保時捷的,都這待遇。食客們也都習以為常,岔開腿坐在小板凳上,翹首以盼老板娘端來一碗碗小煮面,然后就呼啦呼啦的開吃。這種場景,在午餐鐘點的時候,極為常見,也蔚為壯觀。
我為什么會很感興趣呢?因為這個場景讓我思考一個問題:用戶到底需要的是怎樣的體驗?
作為一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從業(yè)人員,“用戶為王”的理念可以說是聽到耳朵都要起繭子,從業(yè)良久,無論是自家產品,還是別家競品,對用戶心理、用戶場景、用戶流程等等的研究實踐也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看到的、聽到的都是在無所不用其極的去迎合用戶。
比如客服喊用戶為“親”的,APP里要評價說“跪求好評”的,確認Button文案是“朕知道了”的,推送短信里開頭就是“小主”的。
按照現(xiàn)有的用戶體驗標準來說,這家面館無疑是不合格的,環(huán)境差、服務差(除了把面端出來就沒服務)、甚至連吃面最起碼的位置都無法滿足,照理說這樣的面館無法與更注重環(huán)境與服務的面館所淘汰,但為什么每個挑剔的用戶進了面館以后都像突然變乖了呢?
我認為,用戶體驗是用戶期望與產品反饋之間的落差。落差越少(甚至是負的),體驗越好,落差越大,體驗越差。
在這個公式中間,最需要研究的是用戶期望,那么用戶期望又是由什么組成呢?
我認為,用戶的期望是有比重的,分級的。拿小煮面館這一案例來分析:
最基礎的期望,是安全感;
面館能夠成為熱門門市,而且經久不衰,從用戶樸素的分析來看,飲食安全是能得到起碼的保障的。這一點期望,是符合的。
最核心,占比重最大的期望,是對產品本身核心功能的期望;
小煮面是食品,面好不好吃,是占比最大的用戶期望,符合這一條,那就符合了食客的核心期望,小煮面館無疑是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,這從門庭若市的景象就可以看出。
然后是對共同用戶群體的期望;
人都是有從眾心理的,當用戶進入到群體之中,體驗將會趨同于群體的共性。還是拿小煮面的案例來說,雖然用戶里有開保時捷的,有開桑塔納的,但在美食面前,他們都是愛吃小煮面的這一群體,所以大家都可以接受排隊、就餐環(huán)境差這些體驗上的不適,并且安之若素。
最后才是對環(huán)境、價格、服務等支撐環(huán)節(jié)的期望。
這些期望面館無疑滿足度不夠,但有了上面的基礎,這些環(huán)節(jié)已經不是左右用戶選擇的因素了,所以才能出現(xiàn)上文中的場景。
而產品反饋,也就要依據(jù)這些用戶期望來下功夫,要保證食品安全,就要選用靠譜的供應商,控制食材與調味料的新鮮程度;要保證最核心的口味有競爭力,就要研究出自己的秘制配方,從而打動挑剔的老饕的味蕾(小煮面館的辣油是極好的,別處吃不到);比如價格,就要制定的既不嚇走食客,也能自己賺錢;比如環(huán)境,就要根據(jù)成本來盡可能好的提供就餐環(huán)境。。。
說到底,用戶體驗并不復雜,摸清楚用戶的期望,然后相對應的從產品層面去反饋,去滿足,甚至去引領,這樣用戶體驗就會變得比較可愛。
1中國用戶體驗的需求發(fā)展
說完“面館”的案例,還是要說回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。我們研究用戶體驗,就要先了解用戶體驗的發(fā)展趨勢。通過思考與總結,我認為,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發(fā)展至今日,中國的用戶體驗的需求發(fā)展大致有以下趨勢:
▍圈層:不是所有人需要的都是一樣的
經濟的發(fā)展、市場的成熟、服務業(yè)的進步,造成了用戶需求的圈層現(xiàn)象。圈層是發(fā)展的產物,是建立在產品極度豐富、市場非常成熟的基礎之上的。圈層代表了用戶核心訴求的個性化,代表了一群用戶對某個重點需求的集合與放大,以及市場對這一需求的響應與滿足。
其實圈層現(xiàn)象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之前也是存在的,比如攝影圈、音響圈、動漫圈等等,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由于電商的發(fā)展迅猛,圈層現(xiàn)象的經濟價值被不斷挖掘,不久的將來,每一個用戶都屬于某個或某幾個圈層,某個核心訴求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。
▍升級:消費升級是大趨勢
中國人在日本、韓國爆買已經是頻繁可見的新聞了,不單在國外,國內凡是主做消費升級的商家,都暗暗的在數(shù)錢。這往大了說就是普通民眾所享受到的改革紅利在不斷釋放,往小了說就是老百姓都有錢了,都想享受更好的生活,于是買買買。
這一現(xiàn)象并不是中國獨有,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崛起的時候,全世界也在驚呼日本人在到處買買買玩玩玩,只是現(xiàn)在主角換成了中國人而已。這波消費升級的勢頭才剛剛開始,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,消費的主流都會是“升級”這兩個字。
▍設計:愿意為設計買單
相比上世紀來說,更多的用戶愿意為設計買單。
互聯(lián)網(wǎng)給用戶帶來的全球視野,以及由蘋果、百威、可口可樂等世界大品牌不遺余力的宣傳所帶來的重視設計、重視包裝的理念,在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,各類APP的設計不斷改善,MUJI這樣的以設計為主的品牌得到了熱捧,在淘寶上涌現(xiàn)出越來越多的獨立設計師品牌,豆瓣市集上的設計師集市,均是用戶欣賞設計、愿意為設計買單的明證。
從電影市場上,2015夏天的《大圣歸來》票房黑馬,今年的《美人魚》受到追捧,可以判斷設計將會不斷地發(fā)展,不久的將來,設計將從模仿西方到做出有民族特色的設計方案,并且得到在廣泛市場的應用。
▍服務:越來越習慣于被服務
這里的服務是附加在產品之上的狹義的服務,比如海底撈火鍋的種種貼心服務。與西方不同,東方的傳統(tǒng)文化中,享受服務能夠帶來一種身份上的愉悅感,就是俗稱的“有面子”。
服務是產品的重要補充,通過服務來對產品進行增值,這樣的案例也絕不在少數(shù):線下的海底撈火鍋,就是把服務做到讓用戶欲罷不能的典范;線上的“三只松鼠”,也是率先通過無微不至的服務設計,讓品牌得以快速形成口碑傳播,從而脫穎而出。而隨著互聯(lián)網(wǎng)O2O風潮的興起,越來越多的服務被設計出來,用戶也在商家的補貼之下,越來越習慣于被服務。
本站所有相關知識僅供大家參考、學習之用,本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,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網(wǎng)站所有,如無意侵犯您的權利,請與小編聯(lián)系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核實, 如情況屬實會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;如您有優(yōu)秀作品,也歡迎聯(lián)系小編在我們網(wǎng)站投稿!http://www.jonasericson.com/聯(lián)系方式: [email protected]